只要把差事做好,贾璋就不会责怪他们这些下属。
因此,工部当中,那些向来老老实实想要把事情办好,却苦于环境太差的官员,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春天。
而那些潦草塞责、满腹空空的官员,只能一边在心中暗骂贾璋是周扒皮,一边恨恨地翻阅起贾璋在工部颁布的新规,捡起差事,勤勤恳恳地做起事来。
他们这是生怕自己被贾璋抓到小辫子,最后落得个“夕贬潮阳路八千”的结局啊!
工部的新规,是贾璋在工部内部颁布的、独属于工部的规章制度。
在孔云前往津海赴任前,贾璋就编纂好了工部新规。
在这之后,贾璋命人把张、王二位侍郎请到工部正堂议事。
请两位侍郎坐下后,贾璋把吏目誊抄好的新规递给他们。
“自古有言,雁过留声,人过留痕。在公门内做事,不留痕是不行的。”
“我在津海时,就要求属下官员无论大事小情,都要记录在案、集册留档。”
“在这之后,一切权责都清晰明了,推诿的风气也就消散了。”
“公门中人,也变得忠敏勤俭起来。”
“而这一件事,只是我在津海尝试的几件变革之一。”
“我心里想着,把我在津海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工部来。不知道张大人和王大人怎么看这件事?”
两位老大人细细读了贾璋编纂的新规,又与贾璋探讨了几句新规章、新制度的细节。
解开了心中种种疑惑后,张、王二位侍郎都对贾璋的新规竖起了大拇指。
司空大人想用新制度倒逼属官、吏员练达勤奋起来,从而提高工部的办事水平与办事效率。
这是一件好事,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。
张、王两位侍郎,当然不会对贾璋的新规提什么反对意见。
当然,他们两人心里也清楚,他们答应得这么痛快,主要还是因为贾璋革新的刀锋没有没挥到他们头上。
不论是隔日开会升堂,还是工作细则记录,亦或是工部独有的考评法,针对的都是工部的郎官、主事、吏员等基层官员,而不是他们两个年迈的老头子。
正因如此,张、王两位侍郎才对贾璋的建议连连称是。
他们这么做,一方面确实是觉得贾璋编纂的新规对工部有益处,他们反对,会觉得良心不安。
另一方面,却是因为他们想通过配合贾璋工作的方式,卖贾璋一个顺水人情。
他们两个,都上了年纪,迟早有一天要致仕归乡养老。
哪怕是为了给儿孙多留一条路,他们也得与人为善。
就算做不到与人为善,他们也不能得罪贾茂行这个眼见着前程远大的上官。
面对贾璋颁布的新规,工部官员们有人忧,有人喜,种种情绪,不一而足。
不过想想朝廷裁剪冗兵冗官冗吏的风向,再想想京中那么多等待朝廷出缺的人,那些为之忧愤的人就把他们的小心思给收起来了。
贾璋是正堂尚书,是工部的权力中心。
张、王两位侍郎虽有监督、建议之权,但他们的声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尚书大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