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包书库

书包书库>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> 第653章 座谈会不能没有方老师二合一(第4页)

第653章 座谈会不能没有方老师二合一(第4页)

“值得深思,值得总结出其中可以借鉴的地方,所以接下来,希望大家伙能畅所欲言。”

“都聊一聊对《渴望》的看法,最主要的就是成功之处,当然也可以说说不足之处。”

这也就是八九十年代的特色,如此层面的领导具体关注到一部电视剧,具体到跟剧组聊天,后世几乎再无可能,顶多也就是在《战狼2》、《流浪地球》、《哪吒2》这类代表性的电影出现时。

“咳咳,那我就先来谈谈,全当是抛砖引玉了。”

代表北电的谢非一本正经道:“《渴望》电视剧找到了当下人民群众的审美理想,与其说观众爱《渴望》,不如说他们是在呼唤生活中的善良、友爱、温情和真挚……”

“不错,从《渴望》的家长里短内容和它引起百姓的街谈巷议来看,这是一部大众文化产品!”

北师大的老师尹鸿语气认真道。

“最难能可贵的是,《渴望》不是概念化地用语言劝善,而是用感人的故事情节启发良知。”

张季中补充道:“这在以往的电视剧里是比较少有的,寓教于乐,而不是直接的说教。”

有了第一个、第二个、第三个发言,话匣子一打开,众人也跟着一个个发言。

不过事先台里有交待,发言得简洁,客人要是说多了,留给东道主的燕京台、燕京电视艺术中心,以及方言为首的“明天下”工作室的说话时间可就不多了,更何况还要顾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呢!

要多听指示,少说话!

“你们是《渴望》的主创人员,你们也说一说你们的观点,供同志们学习参考一下。”

艾部长把目光投向郑小龙、苏雅、余桦等人,最终把视线顶格在方言的身上。

在短暂的推辞之后,石铁生作为《渴望》剧本的主笔,第一个发言道:

“我觉得《渴望》的成功靠的是人情味儿,一座四合院,一栋小洋楼,两组四户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扣人心弦,感人肺腑,这种有人情味儿、有生活气息、有恩怨纠葛的故事,很难不吸引观众。”

“我同意铁生同志的说法。”

郑小龙紧随其后,“《渴望》的成功,对电视剧如何深层次地反映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,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探索,就如同主题曲中唱的那样,‘恩怨忘却,留下真情从头说’。”

然后话锋一转道:“这也是得益于我们中心在年初,对出品的电视剧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革,为了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,确立了写实生活类、情景喜剧类,以及历史艺术类并行的策略。”

“《渴望》的确是写实社会类电视剧。”

艾部长在嘴里念叨了几句,“我记得还有一种说法,叫‘新写实主义’对吗?”

“是!”

石铁生瞥了眼方言,说这种提法就是由他这个《渴望》的总编剧所提出来的。

这话一出,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方言的身上。

“方言同志,你既然是《渴望》的总编剧,又是‘新写实主义’的首倡者。”

艾部长说:“不如就请你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吧。”

“咳咳。”

方言被叫了起来,战术性地咳嗽了一声,然后站起身,环顾四周。

“在说之前,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,《渴望》是‘阳春白雪’,还是‘下里巴人’?(本章完)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