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丰粮行门前人来人往,王掌柜正坐在柜台后头算盘拨得噼啪响。见苏玉娘进门,打量了几眼,那张世故的老脸并无太多起伏:“哟,是苏娘子啊,有事?”
“王掌柜,我来谈桩长期生意。”
那王掌柜果然是个精明人,听了苏玉娘的来意,捻着胡须,不置可否。倒是对她送上的卤味和点心多看了几眼。
苏玉娘也不急,慢慢将铺子的每日客流、预计用量、以及合作方式、付款条件都娓娓道来,语气平稳,条理分明。
她甚至还画了张简单的图表,展示近一个月铺子用量增长和市场波动的趋势,并且分析了旱情下稳定合作对双方的好处。
王掌柜原本坐得随意,听着听着竟坐直了身子,眼中也多了一分正色。
两人你来我往,谈了足足一个时辰。最终,苏玉娘以一个相对公道的价格,只比当前市价略高,但约定了未来三个月内的最高涨幅,并预付了一个月货款的定金,与德丰粮行签下了一份为期半年的供货协议,优先保证苏记的绿豆、黄豆、面粉等基础原料供应。
苏玉娘当场付清了首月的定金,收据、合同一应俱全,签字落章。
王掌柜看着苏玉娘签契约时那沉稳利落的模样,心里也暗暗点头:这苏娘子年纪轻轻,还是个妇道人家,谈起生意来却条理清晰,不卑不亢,比许多男子还识局势、懂分寸,难怪能把铺子做得这么红火。
解决了原料供应的大头问题,苏玉娘心里踏实了不少。
晚上回家,她又召集家人,提出了第二个想法:“爹,娘,哥嫂们,我想着,光靠买粮还是不保险。咱们之前种土豆和红薯不是挺成功的吗?我想着,能不能也试试自己种点东西?”
“自己种?”苏老太来了兴趣,“种啥?咱家地不多啊。”
“不用多种。”苏玉娘道,“就在咱新宅子后面那块坡地上,我看土质还行,离水源也近。咱们可以直接买下来,先小规模试试。”
“这样就算外面买不到或者太贵,咱们自己也能应应急。”
苏老汉一边听,一边问:“那是先种啥?”
苏玉娘略微思索了下:““我想试试轮种,将地分成三块,不只靠一样庄稼。”
“粮食稳,才能敢种赚头的。再说了,咱自家的鸡鸭也要喂饲料,咱不能总买。”
苏老汉捻了捻胡子,问:“你说的新法子,是啥意思?”
“简单讲,就是第一季种一茬豆类,第二季种薯类,轮着来。地不累,虫子也少。像坡地那块儿,绿豆种下去,不光能卖豆子,豆秧还能混着晒干留鸡鸭吃。”
苏二林点点头:“这倒划算。”
“还有一样。”
“我寻思着,种点药材试试。”
“药材?”苏一木疑惑,“这玩意儿值钱是值钱,可咱没种过,不知都是些什么脾气。”
“咱不种大宗的,就选几样灵悦说过的,土里能长的,比如金银花、板蓝根、蒲公英、紫苏……去年我们铺子凉菜里常用,灵悦说这些入药也简单,拿去镇上铺子或药材商那儿,也能换几个钱。”
“这倒好。”沈氏眼前一亮,“要是日后咱铺子也能做上药膳,往后人家要是尝出味儿来,还能现摘现卖。”
苏三森应声:“我看可以,咱这不是单做吃的,是做个全套的路子。”
苏玉娘点头:“这就是我想说的——从田里长出来的,直接送进灶台、进厨房、进铺子里,再从铺子送出去,不走弯路,不靠别人。苏家要做的,是自己就能周转起来的路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