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长孙兄,你若不愿—」
长孙无忌抬手道:「陛下既然信任,老夫自当为国家效力。'
于志宁拱手道:「长孙兄忠心谋国,令人佩服。」
长孙无忌又向他详细问起商业律令之事。
听于志宁细细讲解后,他摇头道:「你们制定的律法有问题,难怪会出问题。」
于志宁忙问:「什么问题?」
长孙无忌缓缓道:「老于,你知道我以前负责制定贞观律和永徽律时,会有一个什么习惯吗?」
于志宁摇头。
长孙无忌道:「我只负责监督官员的那部分,针对百姓的律法,我基本不看于志宁道:「这是为何?」
长孙无忌笑道:「因为制定律法的人,也是官,他们在负责对民律法时,能做到公平公正。然而制定与自己有关的律法时,你觉得他们还能公正吗?」
于志宁若有所思道:「不错,他们也担心自己制定的律法,有一天用在自己头上,作法自缚。」
长孙无忌道:「正因如此,他们会将涉及官员的律法,尽量降低惩罚。古人的刑不上大夫,便是如此。」
于志宁终于明白问题所在,沉声道:「李勋和李友益这俩小子,制定的律法太轻,所以威慑不住地方官员!」
长孙无忌眯着眼道:「不仅是轻,还有很多漏洞,这次的事,你也有责任。
于志宁点点头,没有辩解。
长孙无忌接着道:「我年纪也大了,凭我一人,完成不了此事,需要找几个帮手。」
于志宁道:「长孙兄可有举荐的人选?」
长孙无忌并未直接回答,而是说道:
「制定律法的官员,不仅要面对自己的私心,还要面对其他官员的影响,所以人选非常重要。」
凡是涉及到官员的律法,就会受到官员瞩目,他们也会利用其影响力,让那些制定律法的官员,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。
所以历来制定律法,皇帝所挑选的大臣,不仅要公正廉洁,还要位高权重,
才能对抗朝中其他大臣施加的影响力。
于志宁想了想,道:「我倒想到了两人。」
「谁?」
于志宁道:「中书侍郎兼鸿胪寺少卿张柬之。御史中丞韦思谦。」
长孙无忌沉吟道:「张柬之我不熟悉。不过韦思谦这个人,一向铁面无私,
倒是个人选。」
于志宁笑道:「永徽六年以来,陛下很少让人身兼数职,张柬之却是个例外,由此,你就该知道他的能力了。」
长孙无忌道:「既是如此,我没有意见。」
于志宁站起身,道:「那我明日入宫,向陛下举荐这两人了。告辞。
走到门口时,忽听长孙无忌道:「对了,我这两天听人说,卢承庆要拜相了于志宁转过身,道:「是啊,他这几年帮陛下做了不少大事,刘仁轨罢相后,侍中一直空缺一位。他升为侍中,顺理成章。」
「杜正轮呢?」
「他自然升为户部尚书了。」
长孙无忌点点头,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。
于志宁皱眉道:「你为何突然问起他们?」
长孙无忌笑了笑,道:「没什么,随口问问。」
第二天,于志宁便入宫面圣,举荐韦思谦和张柬之二人,还提到昨日去看过长孙无忌,表示长孙无忌愿意协助他制定新律。
李治大为满意,当即同意了他的举荐,只等明年正日,便让韦思谦和张柬之参与新法修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