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扬也一改平时的随和、散漫,认真地点了点头:“道友!”
圣师想到不久之前赢勾的事情,他开端就问道:“道友曾言,有教无类!何以教我?”
“从前,有一个宋国的国王去打猎。”张扬针对圣师的问题,先从讲故事开始,“在打猎过程中,弓丢了,他想要找回来。
侍者曰:宋人遗之,宋人拾之,无妨。
国王遂不再找回。
仁者闻之,曰:不对,人遗之,人拾之,何必宋人?
德者闻之,曰:不对,遗之,拾之,何必人?
智者闻之,曰:不对,一切皆色相,何有得失?”
他把宋人遗弓,关于儒释道的辩论,在新的天地转换了一种方式讲述了出来。
“道友以为,三者之言,谁对谁错?谁高谁低?”张扬反问道。
圣师在沉思。
“三者之言,都对!”张扬继续说道,“窃以为,连国王和侍者,也无错。
盖因,国王是从财产出,丢失了财产之后,想找回来,这是人之天性。
而侍者,则是从宋国出,认为这把弓会被宋人捡到,都在宋国之内,故无需找回。
后续的仁者、德者、智者,也都有各自的出点。
‘人’、‘得失’、‘空色’就是三者的根本。
有教无类,既无所见,可以教?
当见众生!
宋人可教,非宋人是否可教?
人可教,非人是否可教?
故,所见皆可教,曰:有教无类!”
圣师微微点头,若有所思。
而周围的其他弟子,则是在回想张扬的那个故事。
在那个故事里面,包含着认识天地的多重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