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皇室宗亲、勋戚权贵,之前就给雁来添过堵,甚至还找到宫里来要说法,结果李纯及时苏醒,坐实了雁来“为陛下祈福”的说法,他们这才缩了。
不过雁来为了安抚他们,也答应会给他们家中子弟入仕的机会。
但这事接下来就没了下文,好不容易有一场女官考试,他们家中也有不少女眷报名,结果居然一个通过的都没有,就又勾起了他们的不满,这才跑到王太后耳边聒噪。
不过他们走的是王太后的妹夫李翛的路子,而王太后一直对李翛的种种行径不太看得上,所以也没理会过。
只是心底多少留下了芥蒂,所以后来那些宦官在她耳边挑拨,效果才这么好。
宦官王太后掌权之后就自己处理了,这些皇亲国戚却没法随意处置,她说出来,也是想给雁来提个醒。
能在王太后面前说得上话的人,无非就是那些,雁来心里也有所猜测,但没想到竟是这个原因。女官考试一个出身权贵的考生都没录取,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吗?
看来这些权贵还是没有转变观念,不过没关系,雁来虽然愿意捞他们一把,但也不可能给予特权,总归还是要能者上、庸者下的,多来几次,他们应该就会慢慢习惯了。
当然了,对她不满意,甚至口头上发发牢骚,雁来都可以理解,但撺掇王太后,也该受些教训。
就先把爵位收回吧。
第264章如同一条璀璨的火龙,盘旋在长安城中。
大唐的爵位都是遥领,也就是只有封号,并无实际的地方管理权,所以才会出现雁来被封为敦煌郡王的情况。
至于具体的俸禄,则由食实封来决定,即便是同阶之间,待遇也会天差地别。
但不论如何,这都是可以传家的东西,更是皇亲国戚们赖以生存的根基。
收回爵位,那比杀了他们还难受,毕竟没了身份,就会被踢出权贵的圈子,而失去了人情关系,手中原有的财富也很难保住,都不用等到下一代,家族便会彻底没落下去。
没被牵连进这件事里的权贵们,暗自庆幸之余,自然也越发乖巧。
第二日,好几位公主便请了升平公主做中人,找到雁来,表示自家享受着朝廷的供奉,对于国家却没有什么贡献,于心不安,因此想要拿出名下的所有土地分给佃户们。
雁来有些意外,但还是欣然接受了。
将装满田契的匣子上交,走出延英殿,众人吐出一口气,终于安心了些。
转过了这个弯,她们自己回想从前,也觉得不可思议。
雁来可是一上任就将皇室名下的所有土地都给分了,之后抄那些宦官的家,抄到的良田也是尽数分了下去,足见她对这件事的重视与不可容忍,她们是怎么敢继续留着家中大片良田,还觉得没问题的?
好在她们醒悟得早。
雁来方才已经明确地说了,以后她要用人,都会考试。无法通过考试就说明不合格,就算能找到天大的人情,那样的人她也不敢用。
不过雁来也说了,内库之后会专门拿出一笔钱来,用于宗亲、勋戚子女的教育,学有所成者,还能获得丰厚的奖励。
公主们想到这里,顿时踌躇满志,打算回家就开始督促孩子们向学。
她们这样的家庭、这样的条件,若是孩子学得还不如那些寒庶,那确实怪不得雁来嫌弃了。
有人开了这个头,其他人不管是心里是怎么想的,很快都“自愿”地将名下的土地和人口吐了出来。
天降功绩,户部的官员这几日走路都带风。
而且他们相信,这只是个开始。
等到消息传开,各地的那些官员、世家、地主,也不能不有所表示。
其实在清丈和税改之后,朝廷能收到的田稅就是固定的了。从百姓手里收还是从世家、地主手里收,看似都是一样的钱粮,但其中的区别却大了去了。
想想看,如果你是一个佃农,你是相信朝廷的法律,还是相信把地租给你种的老爷?是听官府的话,还是听老爷的话?是愿意给官府干活,还是愿意给老爷干活?
而天下一半的土地,都集中在权豪世家手中——这还是因为天兵来了之后,到处开垦荒地,否则比例会更惊人。
只要他们能吐出一半,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度就能大大提升。
不过,大唐以诗文治国,擅长经济的人才很少,能看得这么长远的人更是少数,更多的人关注的,还是这件事在当下带来的影响。
雁来这接二连三的几番动作,竟然为她赢得了不少清名。
毕竟她这回对付的都是宦官和权贵,而这些人通常都是欺行霸市、骄奢淫逸的代表,不仅是文官集团深恶痛绝的存在,也是百姓们最发怵的对象。
而且大家也算是看出来了,雁来是不讲避讳、也不在意什么吉利的,别管多喜庆的日子,有人敢犯事,她就敢处理。
其实他们早该意识到这一点的。
雁来头一回到长安来,就在为她接风洗尘的宫宴上挑衅过俱文珍和皇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