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包书库

书包书库>家父宋仁宗 > 第237章(第1页)

第237章(第1页)

折璇是眼睁睁看到赵昕的眉头绞起来的。

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夫,她知道赵昕这是又犯病了。

于是顺着赵昕的视线往下看——宋辽边境示意图,图上大略画出了燕云十六州的分布走势,还标注了不少红蓝两色的箭头。

从墨色和笔触痕迹来看,这些箭头是经过反覆添加,而且每次心境都是不同的。

从箭头标注来看,红色代表的应是己方,蓝色则为辽军。

而朔州(今山西朔州市)丶寰州(今山西朔州市山阴县,怀仁市一带)丶应州(今山西应县)丶云州(今山西大同)这四个依靠恒山山脉的防御重地几无箭头。

即便有,也很快被涂抹掉。看来之后的伐辽之战中,这四州会处于打酱油看戏的状态。

而东边的涿州(今河北涿州市)丶幽州(今北京市区及周边)丶蓟州(今天津市蓟州区)则是箭头纵横,反覆涂画。

尤以幽州,如今辽国称的南京最为密集。

就是折璇这种曾经被赵昕教着看军事图的亲传弟子,如今也看不明白具体的部署是什么。

不过她眼神好,在无数的涂画中判断出标注南京二字并非是不小心抹掉的,而是从一开始就被重重勾去。

在一旁还有几乎认不出来的两个小字:「北京。」

折璇点上地图那两个几乎看不出的小字,主动问道:「这是什么意思?」

「若得幽州,此地当为我朝北京。」

折璇心道,若能拿下幽州,此地方位的确比如今的北京大名府地理位置要更靠北,战略环境也更加优越,移作北京也不是不行。

可我总感觉你这话里有点别的意思啊。

但折璇没有深究。

现在不说肯定是有原因的,等到时候了自然会知晓。当务之急还是让赵昕尽可能地把话往外头倒。

总是一个人扛事盘算,很容易憋出毛病的。

「为何不取应州,云州一线?」

「文正公(范仲淹)与狄汉臣皆言,西线不如东线。应云一线无论是政治意义丶民口丶粮食积储,还是兵卒战力,都不如东线。」

辽国西京大同府的设立可比南京析津府的设立要晚得多。

而且事实上一直到近代解︱放战争,山西境内的战争都打得比较艰难焦灼。

且封建时代唯一一个完成从南至北一统天下壮举的明太祖,也是选择幽蓟路线。

两位知兵大佬的共同建议在前,原历史线中大量的范例佐证,赵昕没理由不去选择成功率更高的那条。

折璇想了想说道:「文正公与狄枢密皆知兵之人,张钤辖(张亢)亦胆谋兼备,辅以区希范策应,纵不胜,亦难败,为何如此烦忧?」

赵昕放下地图,狠狠地搓了两把脸,沉声道:「新君继位的火只能烧一次。若是趁其病时未能取其性命,将来想再动手就难了。」

毕竟辽国不比西夏,是有长久和平先例的。而且人也是有惰性护和妥协性,几十年下来百姓已经习惯两国共处的局面。

比起打仗所要烧掉的海量军费,购买和平的岁币不过是九牛一毛。

若是辽国能减免一些岁币,他们会更愿意两国重归友好,互不侵犯。

而且现在夏国也被灭了,地缘危机得到了有效缓解,朝中也是倾向暂缓战事,先互相谈判拟定条件的多。

说着说着,赵昕就把放在膝上的地图给攥成一团:「若两国开战,毙其主力,取得速胜拿下析津府当为上上之选。也不知楚云阔他们现在走到哪了,有没有到析津府啊……」

第152章

赵昕的计算能力的确不错,就在他念叨出使辽国使团到哪了的同时,以楚云阔为首的使团刚刚在析津府(辽国南京丶今北京市)的馆驿中安顿下来。

章衡长到这么大,还是第一次「出国」,而且自打入了辽境,对接的辽人便对他们严防死守,说是如防贼一般也不为过。

沿途的村寨镇甸全似拿尺子精准量出来的,不仅从外观上看不出什么,所接触到的人员也相当有限,得不到半分有价值的反馈。

令怀揣着搜集情报为国效力心思的章衡沮丧不已。

这份不断积累的沮丧直到今日析津府才被稍稍驱散。

毕竟辽人就是守得再严密,也不可能把一个偌大的析津府也全部变成戏台,更不可能完全限制他们的活动。

只要观察仔细,总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