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包书库

书包书库>我魂飞入红楼梦 > 第二十七章(第1页)

第二十七章(第1页)

当初,秦可卿刚刚嫁过来不久的某一天,贾珍跟两个家丁上集市购物。所购之物并不甚多。也就是说,所需运载的负担并不沉重。贾珍的心情,也较为轻松。购完物之后,他便关照一名家丁看住东西,自己跟另一名较为体己的家丁闲逛起来,看看街景,看看商品,似亦可算作短途旅游的消遣。走着走着,便来到了“人才市场”——这里的“人才市场”当然跟后世之后世的“人才市场”的性质是大大不同的。至于两者的联系和区别,在此就不深加探讨了。

那里站着或坐着几个大人和十来个孩子。那些孩子大的看上去有十来岁,小的好像不过四五岁。这时,有一个大大眼睛的小女孩突然引起了贾珍的注意。那女孩除了大大且好看的眼睛之外,整个模样也挺周正的。那双大大的眼睛啊,似乎放射出了一种求救的精神和意义。贾珍便走过去,询问那女孩的“监护人”。——那中年男人五短身材,一双细细的看上去挺精明的眼睛。如果从模样上判断,且不考虑那女孩母亲的长相的话,那女孩大抵一定不是这中年男人的亲生女儿。

至于那女孩到底是不是那男人亲生的,贾珍依据其社会生活经验,自有他自己的判断:百分之百的不是!至于那女孩的亲生父亲是谁,那男人跟女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,那男人是怎么成为该女孩的“临时监护人”的,贾珍并不在乎这些,也不是贾珍所要管辖的范围。贾珍现在所想的,就是一件事:就是把这看上去很周正很可爱的女孩买过来,多加调教调教,送给自己的儿媳妇秦可卿做丫鬟,将自己的儿媳伺候得更好一些。

贾珍还没有非常走近那女孩时,那五短的中年男人便向贾珍靠过来,准备跟贾珍搭话。他已经从贾珍的穿着打扮及神情举止等方面看出,贾珍一定不是贫苦人家的汉子,是有能力将这女孩领养走的。——中年男人判断:贾珍是付得起一大笔银子的。

贾珍走到那男人面前,指了一下那女孩,道:“请问,这女孩儿姓什么?”

那男人先摇了摇头,接着说:“这个……,要么,就姓汪吧。”

贾珍又问:“有个名儿吗?”

那男人愣了一下,接着道:“她是这里的四丫头,就叫四丫头吧。”

贾珍又道:“我把她领走。——多少两银子呢?”

那男人用手做了个表示“八”的形状,道:“八十两,一根丝儿也不能少。”

贾珍:“也不等于说的就是长的,总要饶一点价的吧。——我不把她领走,把一张吃饭的嘴留给你,你还得什么银子。”

那男人沉默了一下,然后道:“你老哥是不是诚心买,如果是诚心,那我就让掉二两,你老哥给七十八两吧,如何?”

……两个人展开了拉锯式的讨价还价之后,最终以七十六两银子成交。——话说回来,如果那女孩的“临时监护人”一开始要价一百两,最后还价到九十两,贾珍也是舍得花这些银子买回来的。为了儿媳,贾珍是舍得花钱花钞的。

贾珍和家丁刚刚领着女孩儿走了几步,那女孩便喊贾珍“老爷”,并乞求说:“好老爷,我实在是肚子饿了,好老爷给点吃的吧。”

贾珍看这女孩苦巴巴的样子,顿时便产生了可怜之心。其时正巧走到了一家烧饼店的门口,那烧饼炉子上还堆着十几只烧饼没有卖掉。于是贾珍就买了两只给这丫头吃。丫头一接过烧饼,感到不烫手,很快便狼吞虎咽起来。贾珍不由得暗暗吃惊:天啦,哪有一个小女孩如此吞吃烧饼的啊。这孩子实在是太饿了。

……贾珍买回了这个女孩之后,心想:总要有个名儿才是啊,不然,使唤起来也不方便啊。他想到那五短男人唤这女孩叫“四丫头”的,但移用到家中来似乎不合适,弄不好还跟贾惜春混起来呢。于是在场的几个人左想右想,最终定下了“瑞珠”这个名称。于是“瑞珠”成了这个刚刚买来女孩的名字。

几个嬷嬷和秦可卿等人对女孩进行了好几天的“调教”。如果把这个调教过程看成是“职业培训”的话,似乎也未尝不可。

“瑞珠”似乎悟性很好,什么东西,包括精神记忆的和动作行为两方面的,只要老嬷嬷及秦可卿一教,她马上就能掌握,并且执行得很好。秦可卿闲着没事的时候,就跟她聊父母、家庭、家乡等情况。可是瑞珠对这些毫无所知,就好像感觉自己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或从地底下冒出来的,抑或,是从某个陌生地方的树枝丫里产生出来的。这即刻引起了秦可卿的身世之感:对父母、家乡的一片空白。

秦可卿便产生了跟瑞珠的同世同命之感,也可说是“同病相怜”之感。加上瑞珠的乖巧伶俐,于是便把她当成了小妹妹一般,有时反而忘却了是主仆关系。有什么好吃好喝的,可卿往往跟她平分着享用。也经常跟她谈话打趣,共享有趣的故事或小段子。瑞珠对此真是十分的感激,她感激遇到了秦可卿如此的好人,感谢命运让她转向了温饱和快乐。

后来,瑞珠对贾珍前来接近可卿也有所察觉了。她先是感觉很是奇怪,吃惊,稍稍冷静之后,她便拿定了自己应有的态度和做法:坚决不能搅和其中,一定要装作一切不知情。可卿姐姐待我再好,我也不能帮忙此事,也不能去搅坏此事。

后来,贾珍和可卿的私情败露了。贾蓉把可卿狠揍了一通,又走过来恶狠狠的对瑞珠道:“你小畜牲是不是早已知情,暗中护着,故意隐瞒我不报的?——现在我怕动我的指头,我早晚得打死你!”这话让除了秦可卿之外而无人倚靠的瑞珠吓得魂不附体。从此她似乎折断了信仰、倒塌了靠山,又进入了极其恐怖的世界,和她被买来之前一样:经常挨打,挨饿受冻成为常态。

更令瑞珠想不到的是,竟突然传来了秦可卿死了的消息,说是“患疾病而死的”。对这一点,她内心死活也不相信。好好儿的一个大活人,怎么说死就死了呢!一定是自己气不过吊死的,或是因为贾蓉的不解恨而打死的!可卿姐的这一去,我活着还有什么意趣,还有什么巴望!……直至深更半夜没有能够入睡的瑞珠,悄悄的起了身,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。

第二天清晨,这个消息被禀告到老太太处,老太太先是吃了一惊,继而觉得一连吊死了两个人,于家族似乎太没面子太不光彩了。于是在下令将秦可卿说成是“暴病而亡”之后,接着下令说瑞珠是因为对主子的极度忠诚之心而“触柱身亡”的,以显示出仆人对主人的忠义,这样的全家族上下统一口径,让忠义精神源源而流传开去……。

……话说宝玉的姐姐元春在宫中被封为凤藻宫尚书,又加封了贤德妃。宝玉心中自然具有几分高兴,然而也没有引起大激动。他觉得这事虽好,但是于自己似乎也没有什么重大的影响,也不会改变自己生活的节奏和方式。因为他的心绪,天天牵挂在黛玉身上,他在自己的想象中跟黛玉见面,想象着黛玉在苏州是如何生活着的:包括守姑父墓,吃饭,睡觉,服药,行游,观赏林苑以及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。

却说在苏州的黛玉、贾琏等终于守墓期满,确定了回京城贾府的时日。这一天,是一个阴沉沉的天,黛玉在父亲墓前敬贡了一些菜蔬、美酒和米饭,祷告道:“父亲,我即将跟琏二哥哥回外婆家了,父亲在这里安息。”祷告完毕后,眼角又噙着了泪水。她用手帕轻轻拭了拭,然后便跟贾琏回住处命从人们收拾行装了。

收拾完毕,他们上了船,船儿划动行进起来。所好的是在多半的河道上都是顺风,这大大省却了船工的力气,也使船上人的心情轻松了一些。但黛玉心中仍然空落落的凄凉。她感觉,她活在世上所倚靠的两棵大树:父亲和母亲,现在已经全部倒塌、毁殁了,从此她便永远没有了完整的家的概念。扬州已然不是自己的家,苏州更不是,外婆家也不是:如果不是外婆,她也许早被冷眼冷言,如风雪霜剑般的剜割得遍体鳞伤了。

她疏忽一下想起了宝玉,一下子似乎产生了甜蜜和慰藉。但是随即又想到:宝玉是外婆的第一宝贝的正房嫡孙,我一个女孩家岂能跟他比。他对我似有心有意,然而似乎又不很确定。他将来可以成为我倚靠的一棵树吗?是可以的,然而很难靠得住:将来的日子如夏天的天气孩儿的脸,会说变就变的啊。

……在水路上行进了几天,终于在一日午后日头偏西的时候到得了家的旁边。小厮们忙着搬运行李,黛玉、贾琏便进得府中来。其时大家刚刚用完中餐,都出来迎接黛玉和贾琏等。

黛玉一见到老祖宗,刚刚喊了一声“外婆”,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。贾母也老泪涌流。她连忙用手帕颤抖抖的擦拭着泪水。在场的好多人都流了泪。凤姐儿用手背抹了抹眼角,先开了口:“老祖宗切莫再难过了,您老看看,他们不都好好的回来了吗?”贾母这才渐渐的转忧为喜,忙叫众人领黛玉、贾琏到厨房用餐。黛玉、贾琏都说在船上已经用过餐了。

宝玉远远的就发现黛玉好像又瘦削了一点,但是个子好像愈加高挑挑的了,整个人犹如娇嫩的花朵。宝玉既觉得应该疼爱,又觉得应该多加守护。他始终看着黛玉跟家族人一一的打着招呼,然后才轮到他们这一辈分的人互相招呼。他跟林妹妹打了招呼。不过,在众人面前,林黛玉似乎没有显示出跟宝玉特别的情意。

众人或坐着或站着聊家常。小厮们把所有货物都基本搬运到了位。黛玉又带来了好多书籍,又忙着整理器具、书本。又将一些笔墨纸张等分别赠与了宝钗、迎春、宝玉等。接着又命丫鬟们赶紧整理卧室及床铺。

话休絮烦。那些天,谈说得最多的话题仍然是元春要回府省亲的大事。凤姐儿关切的问道:“省亲的事,到底明确了没有呢?”

贾琏笑道:“应该有八九分准确了。”

凤姐儿笑道:“这可是当今皇上的恩典啦!从小儿我听书听戏,好像古时候没有这样的好事。”

一个老嬷嬷也插嘴道:“可不是啊,之前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,也许是我老糊涂,纵然听说过,也记不得了。前些时,我听到府里上上下下唧唧喳喳的谈什么省亲不省亲的事,我也没能搭上话茬儿。如今又谈起省亲的话来了,到底是怎么个缘由呢?”

贾琏似乎思考了一下,然后道:“现在当朝的皇上,乃仁宽似海,德高如山,体贴万人之心。世上最大之事,莫如一个‘孝’字,想来父母儿女之仁爱孝心,古今同也,上下一也,上至至尊之皇上,下到低贱之草民,都是一样的。当今皇上自身早早晚晚侍奉太上皇、皇太后,尚且感觉不够周全孝心。由此,看见宫中妃嫔、才人等都是入宫多年,离别了父母,哪有不思念亲属的?父母在家,日夜想念女儿,一次也不能相见,设若由此得疾,也就大伤天下之人和之事了。所以启奏太上皇、皇太后,恩准后妃眷属入宫请求相见。太上皇、皇太后深以为然,大赞其至孝纯仁。然二位老圣人以为:后妃眷属入宫,似于国体仪制有些不妥,于是大开方便之恩,特降旨,诸后妃贵戚,不妨启请内廷銮舆,入其私宅,尽其骨肉私情,享天伦之乐也。”

老嬷嬷听如此说,真感觉至仁神圣之极,连忙道: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!这样说来,咱们家就预备着迎接大姑奶奶了!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