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尹院士,您说得对,我完全明白其中的风险。”
“但我对自己有信心,在过去的思考中,我已经隐隐触碰到了新科研体系的门槛。”
“我坚信,只要方向正确,哪怕过程充满荆棘,最终也能抵达成功的彼岸。”
面对这种情况。
他甘愿破釜沉舟,全身心投入,为新科研体系的建立奉献一切,绝不退缩。
“知道王淦常先生当年为什么坚持用两弹一星这个说法吗?”
尹翔对楚衍询问。
“因为失败的那九十八次,同样值得纪念。”
没等回答,他自问自答。
“您说得对。”
“但现在的华夏,应该容得下九十八次失败了。”
楚衍笑了笑
周围的院士们听着楚衍这番话。
有的微微皱眉,有的轻轻摇头。
在他们看来,楚衍的想法大胆得近乎疯狂。
行事风格也十分高调。
但不可否认,这种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和无畏的勇气,正是科研领域所需要的。
在漫长而艰辛的科研道路上。
墨守成规或许能维持现状,但绝不可能带来突破性的进展。
科研无国界,但科学家有祖国。
华夏的科研崛起,从来不是一条坦途,而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博弈。
西方世界曾以技术封锁,学术孤立,专利壁垒,试图将华夏的科技发展扼杀在摇篮里。
但华夏的科学家们,硬是在一片荒漠中,开凿出了自己的绿洲。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。
当鹰酱的航天器已经登陆月球,华夏的科学家们还在用算盘计算弹道轨迹。
当西方实验室早已普及电子计算机。
华夏的科研团队却连一台像样的示波器都难以获得。
封锁?禁运?技术壁垒?
这些都没能阻止华夏的科学家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