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bsp;nbsp;nbsp;nbsp;季胥也在案前跪坐下来,依言出示户籍,她越来越适应这个坐姿了。
nbsp;nbsp;nbsp;nbsp;乡佐将户籍同他手里成卷的某支竹简核对一番,说:
nbsp;nbsp;nbsp;nbsp;“胥,十五岁大口,算钱一百二十钱;
nbsp;nbsp;nbsp;nbsp;凤,八岁小口,口钱二十三钱;
nbsp;nbsp;nbsp;nbsp;珠,五岁小口,未满七岁无需缴纳。总为一百四十三钱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季胥将腰间的一串钱递过去,是昨日在家中就数好的,用禾草串着钱眼,正好有一百四十三个。
nbsp;nbsp;nbsp;nbsp;数量是不会有差池的,她细细数过一遍,季凤也数过一遍,季珠学样,也数了一遍,她小小年纪,却也能数得清楚,从一到百,没有漏的。
nbsp;nbsp;nbsp;nbsp;不过乡佐自是无需费时数这些钱,他案头有一个铜质的“称钱衡”,将这钱系在一端的绳上,拨了拨砝码,便能核对这些钱的重量。
nbsp;nbsp;nbsp;nbsp;时下用的铜钱是五铢钱,顾名思义,一枚钱的重量在五铢左右,直径就大约一节手指那么长,外圆内方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官府铸造的五铢钱是有统一规格的,民间有些坏心肠的盗铸者,他们会往铜钱里掺杂铁屑,或者干脆用铅铁来铸钱,这钱流落出去,他们倒是得了利,苦的便是百姓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季胥卖蒸饼这些日子,就收到过四枚盗铸的假钱,回家才发现,明显要比真正的五铢钱轻薄,后来她情愿慢一点,把钱看仔细了,也别叫那些没良心的把假钱掺来拿给她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像季胥这堆钱,按西汉的度量衡,每个重五铢,合算下来约莫三十两,将近两斤。
nbsp;nbsp;nbsp;nbsp;乡佐核验无误,便使毛笔沾了墨,在她尺籍赋税那栏,批下已纳二字,又在自己那份竹简上,将她的名字划去。
nbsp;nbsp;nbsp;nbsp;这就是将口算钱缴纳完毕了,可别小瞧这尺籍上批下的字,倘若她要外出远门,比如去县城,还得在乡啬夫那办理一种叫“传”的通关文书,届时乡啬夫自是会查验她的尺籍,看她是否缴纳赋税,若是欠缴,那自然不给办,没有“传”,这就意味着这人哪里也去不了。
nbsp;nbsp;nbsp;nbsp;“下一位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季胥将尺籍贴身收好。
nbsp;nbsp;nbsp;nbsp;一个归家半个多月的女娘,都穷得吃糠咽菜了,真到这日,还教她真将口算钱缴齐了。
nbsp;nbsp;nbsp;nbsp;金氏使劲剜她一眼,拉着季元跪坐下来,递上他们的钱串。
nbsp;nbsp;nbsp;nbsp;“我这钱哪里不够称?都是我一个个拈过的,你可瞧仔细了,别坑我这民家妇……”
nbsp;nbsp;nbsp;nbsp;只见后头队伍慢悠悠的,尤其那缴纳田税的,得量稻谷,是项费时的工程,根本快不了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季胥先缴完,正好趁这会子卖蒸饼。
nbsp;nbsp;nbsp;nbsp;“肉馅儿蒸饼?我瞅瞅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他们赶早来,有的没吃朝食,等在队伍后面肚子咕噜叫唤,便动了买蒸饼的心思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先时那买过蒸饼的狱吏缴完了税,见着季胥又要买,
nbsp;nbsp;nbsp;nbsp;“再来十个肉馅的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见他做回头客,有乡民就问:
nbsp;nbsp;nbsp;nbsp;“真有这么好的味道?”
nbsp;nbsp;nbsp;nbsp;狱吏才刚多得了季胥给的蒸饼,便帮忙吆喝两句,说的也是实话,
nbsp;nbsp;nbsp;nbsp;“你们放心买罢,保管滋味好,我那六岁的弟弟,一人就能吃五个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这一来,不少盛昌里的同乡招手要买。
nbsp;nbsp;nbsp;nbsp;连皮儿都浸着肉香,一口咬去,久等的烦闷瞬解。
nbsp;nbsp;nbsp;nbsp;“又软又香,头一回吃肉馅儿蒸饼,这味可真好!”
nbsp;nbsp;nbsp;nbsp;“给我也来五个!”
nbsp;nbsp;nbsp;nbsp;“我也要!”
nbsp;nbsp;nbsp;nbsp;“我也要我也要!”
nbsp;nbsp;nbsp;nbsp;此时人多,季胥做的五十只肉馅蒸饼,五十只白玉蒸饼,一下遭到哄抢。
nbsp;nbsp;nbsp;nbsp;金氏才和乡佐掰扯一番,白费了不少唾沫星子,不情不愿拿出五枚五铢钱,替换回来她掺进去的假钱,才算缴完。
nbsp;nbsp;nbsp;nbsp;见得季胥见缝插针也要卖蒸饼挣钱,钱一个又一个掉进竹筒,那眼热的啊,脸都拉长了。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