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一片尚未被探索的学术深海。
潜藏着无尽的可能性。
楚衍提出将认知研究从生物科技中剥离,构建独立生物论框架的构想。
实则是对人类认知体系的一次革命性挑战。
在传统研究中,认知常被简化为神经突触的电信号传导。
或是大脑皮层的物理化学反应。
这种将复杂生命现象简单物理化的解读,无疑是对生命本质的降维理解。
而楚衍的理念,明说了认知绝非基本粒子的简单堆砌。
或许是生命演化进程中诞生的独特存在,有着自成一派的运行逻辑与规律。
这一研究方向的转变,将深刻重塑人类对自身的认知。
长久以来,人们执着于用物质世界的法则解释精神活动。
却忽略了认知本身的主体性与能动性。
当生物论框架得以建立,人类或许能真正理解意识的起源,情感的本质。
甚至重新定义自我的概念。
这不仅会改写心理学,神经科学的理论基础,更可能催生全新的教育模式。
基于对认知规律的深度把握,实现对人类思维的科学引导与培育。
“究竟是什么在控制着人的认知?”
肖恩眼中闪烁着求知的欲望,向楚衍追问。
这个直击本质的问题,让空气瞬间凝固。
“目前还没有答案,这需要大量系统性的研究才能窥见真相。”
楚衍沉默良久,缓缓摇头。
他的坦诚反而让肖恩心中涌起敬意。
在学术领域,敢于直面未知的勇气,远比虚妄的定论更珍贵。
所以,关于认知研究,中科院凭借现有的科研实力与资源,完全有能力独立开展。
邀请他们加入,并非出于能力的需求,而是希望能为学术注入新的活力与视角。
在这样颠覆性的探索中。
团队成员的身份与背景反而显得不再重要。
重要的是对真理的共同追求与敢于突破的魄力。
楚衍这种从零开始的决心,不仅需要非凡的胆识,更要有超越时代的远见。
肖恩心中已然明晰这场合作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