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包书库

书包书库>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875章 在陛下抵达南衙前把血洗干净(第4页)

第875章 在陛下抵达南衙前把血洗干净(第4页)

“陛下,他们一定通倭。”

大明上到明公,下到乡贤缙绅,都对皇帝把当初倭患的罪名,全都扣在倭国头上,沉默不语,因为当年倭患的事儿,不能细看细究,不让皇帝怪罪倭寇,皇帝就会把血债扣在他们的头上。

而戚继光是很清楚的,倭寇在这年头,不成气候,他们既没有领先断代的武器,也没有广阔的纵深,这些倭寇和亡命徒,没什么不同。

倭患的根本原因,还是关于海贸、关税这两件大事,是朝廷和地方争夺海贸和关税。

如果看清楚了这个根本矛盾,就能理解这些南衙、浙江的势要豪右、乡贤缙绅到底扮演的什么角色了。

“当初搞出了倭患,如果就此罢手,也就算了,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,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,但万历开海,除了环球航行,朝廷从未组建过官船官贸,如此不知好歹,已经容不下他们了。”戚继光说明了自己这么干的原因。

当初的事儿已经平定,再说无益,可是万历开海、国朝大事,陛下的官船官贸,只有环球航行,其余的都留给了这些江南士绅,这是陛下的妥协和柔仁,给他们的让利。

结果这些士绅还要私下串联,搞出了一份投献之家的清单来!

新仇旧恨一起算!

至于身后名,戚继光一点都不怕,他是个武将,不干点出格的事儿,才不正常。

“朕亲自去。”朱翊钧十分肯定的说道:“七日后就出发!”

朱翊钧没有认可戚继光的想法,这个罪名戚继光当然担得起,他愿意承担这个罪名,但朱翊钧不让戚继光承担。

朱翊钧是皇帝,没人可以怪罪他,但戚继光是臣子,他活着,即便是不在京师,也没人敢上奏,给他泼脏水,但身后名,朱翊钧一定要保护。

很简单的一个道理,历史证明过的道理。

张居正死后,张家被万历皇帝抄家,饿死十几口人,长子自杀,自那之后,再也没有朝臣愿意为皇帝本人呕心沥血了。

有的是人愿意为大明拼命,但没人愿意为大明皇帝承担任何骂名了。

在李自成攻破宣府,兵逼北京的时候,崇祯皇帝多么希望有一个人提出南迁的主张,可是没一个人愿意站出来。

在朱祁镇北狩,瓦剌威逼北京时候,朝中有于谦的殊死抵抗,也有徐有贞这种南迁派,觉得暂避锋芒,哪怕是徐有贞这种南迁派,至少那个时候,他敢提出来,就代表他还愿意承担骂名。

那时候,还有臣子愿意为皇帝的呕心沥血。

但经历了于谦、张居正、戚继光的求荣得辱后,就再没有臣工有这种担当了。

朱翊钧要保住张居正、戚继光,甚至是王崇古的身后名,这样一来,于谦的求荣得辱,就成了个例,是明堡宗朱祁镇这个人的问题,而不是大明的问题。

“就这么定了。”朱翊钧没有让戚继光再说,朱常治藏个饴,都知道不让宫婢们背这个罪名,朱翊钧这么大人了,总不能还不如孩子。

在大明皇帝准备出发的时候,在松江府稽税院坐班的南衙缇帅骆秉良,收到了皇帝的密旨,这份圣旨只用了两天就抵达了松江府,而骆秉良收到圣旨立刻就站了起来,案子毫无疑问是个大案。

骆秉良立刻意识到,这个案子的棘手。

首先要快,在消息传到南衙之前,必须要用最快的速度,将整个南京国子监全部围困抓捕,这个时间必须要快,只有三天时间。

大明有海防巡检传递消息,这些势要豪右之家,也有自己的亡命徒和信息途径。

如此大的事儿,朝廷那边不可能瞒得住,骆秉良在京师的时候,就知道各部之间的司务们,来往十分密切,他们甚至会分享彼此知晓的秘密,来完全了解信息。

礼部受理此案,礼部的各方司务一定会把消息传出去。

即便是礼部司务不泄露秘密,夏宗尧和李先芳寻找人证,并且在左顺门等待召见,代表着一定有大事发生。

而且骆秉良不太信任陆树声这个人,陆树声反对新政的时候,骆秉良人还在北衙,他对这个人的感官不太好,说好听点叫激流勇退,说难听点,就是不弘不毅。

这个时间最多只有三天。

除此之外,办事的人,一定要足够的忠诚。

一旦具体做事的人,将消息提前走漏,京师就是打造的铁桶一样,该知道的人,还是知道了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