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包书库

书包书库>情欲两极(情和欲的两极) > 第44章 期待(第8页)

第44章 期待(第8页)

说完这句,又觉得不很妥当,再补充一句:“他很豁达,也不管我的。”

崔志良善意地笑:“那行,走了这会有点冷,我上去讨杯热水喝。”

施梦萦此刻心中像有根羽毛在拂拭,既隐隐有些舒服,却又总有一小块麻酥酥的痒。

她说不清自己在期待什么,但总归十分开心。

崔志良并没有坐很久,只是简单喝了杯水,在房子里粗略地转了转,看了看她的居住环境,还建议她平时在不使用时,最好别把电吹风放在卫生间里。

前后不过一刻钟的工夫,崔志良就走了。

可施梦萦躺到床上,却久久难以入睡。

直到睡意来袭,她都没有一分钟想到范思源。

也幸亏如此,她才没有陷入愧疚和纠结。

真正在这几天陷入纠结的人是沈惜。

2月22日,既是元宵节,又是宋斯嘉的父亲宋英昶的五十五岁大寿。

宋斯嘉几个月前就提过这茬,最近几个星期更是几乎三天一提醒。

宋家没准备大操办,但肯定要把走得近的几家亲戚聚拢来吃顿饭。

往年这个日子,沈惜通常会到场,倒不是只为与宋斯嘉要好,更重要的是,宋英昶是他所敬重的饱学大家。

事实上——世事奇妙——早在他与宋斯嘉两人相识前,沈惜就与宋英昶有过交集。

那还是在2005年秋季,刚进入大学第二个学期的沈惜想报读《中国古典哲学精要》的公选课。

开这门课的宋英昶教授号称宁南七大硕儒之一,传闻中又是宁南近二十年来四大美男子之亚,连续十一年被人文学院评为“年度最受本科生欢迎授课教师”。

无论对这门课,还是对这样一位老师,沈惜都大感兴趣。

没想到宋英昶的课实在太抢手,据说网上选课系统甚至一度陷入瘫痪,是真是假不知道,反正在沈惜登陆时,课程名额早被一抢而空。

为完成这个学期的公选课学分,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了门《古典小说十三讲》。

但他还是在选课时留了个心眼,刻意避开周三晚上的时间段。

《中国古典哲学精要》就是周三晚上的课。

没能报名成功,不妨碍沈惜想听课的心思。

《中国古典哲学精要》不是每个学年都开的,据说曾经连续两年没开。

一年前宋英昶曾开过课,但大一新生第一个学期不需要报公选课,当时他也没听说宋老师的名气,所以与之失之交臂。

这次如果再错过,谁知道接下来两个学年,宋英昶会不会再次中断开设这门选修课。

万一他断上两年,那他本科四年里就没机会再听这门课了。

与他想法相似的人很多,所以在第一天开课时,能坐二百多人的大阶梯教室,不但座无虚席,甚至在过道、窗边、门口都站满了人,一眼望去绝不下三百人。

“我记得这门课这学期只招八十人啊。”宋英昶走上讲台,推了推眼镜,哑然失笑。

台下的人陪他一起笑,大家默契地都忽略了追究谁是没报上课过来蹭听这一茬。

沈惜就这样以蹭课的方式听了宋英昶一整个学期的选修课。

大部分时候他都有座,因为那个学期周三下午他正好没课,所以他基本上可以吃完中饭,就带上笔记本电脑去阶梯教室抢位子。

听完课后晚上八点多再去吃饭。

这学期倒数第二堂课,宋英昶讲完了王阳明,合上讲义簿,说:“我第一堂课就讲过,哲学是一个舶来的名词。就严格的语义而言,中国古典的学术思想,其实很难称之为‘哲学’,只是我们现在这样称呼而已。王阳明之后,中国的学术当然仍有发展,但再没有像他这样蔚然而自成一派的卓然大家了。至于大家比较熟悉的明末三大家和相对可能比较陌生的乾嘉之风,就不在这门选修课的范围内了。我们这个学期的课程,到此为止。感谢同学们的支持,尤其是并没有报上我的课但坚持听下来的同学们!谢谢你们。”

教室里掌声如雷。

“下星期还有一堂课,我们准备对这学期的课做个总结,顺便讲一下关于考试的事。没有新的内容要讲,所以没报这门课的同学下星期没必要再来了。”

宋英昶的话引来下面阵阵窃窃私语,有些同学深以为然,但也有些人面有不甘。

突然,第三排正中有个男生举手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