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包书库

书包书库>我魂飞入红楼梦 > 第三十章(第1页)

第三十章(第1页)

郡丞夫妇两个给小女孩取了个乳名叫“招弟”。虽然有点儿俗气,但意思准确明了,就是夫妻两个很希望再生养个男孩。并且他们都认为,他们是具有了很成熟的胞胎经验的。

近两年的时光过去了,郡丞妻子再也没有能够怀上,他们的想生养儿子的希望如皂角水上的泡泡一般破灭了。不但没能生养儿子,而且女儿一直都不是很健康:稍稍过几天或十来天就会发一次烧,刚刚养出点膘儿来往往会又变瘦弱。由此也给夫妻两个带来了虽不甚深重但却绵绵不绝的小烦恼。

一次晚饭后,家里人坐着闲聊,谈到了孩子需要喂退烧药的事。家里的一个老嬷嬷忽然提议说:“这孩子有点儿小毛小疵的,不如买个替身,可能就会好了。”她的一两句话忽然点醒了张郡丞夫妇。为了孩子的健康,花银子,自然是在所不惜的。

于是四处打听,是不是有穷人家的孩子,家里实在困难养不下去的,就花钱买下,然后把那孩子送到寺院去,以代替招弟出家。不到三天的时间,果然打听到离张家村五六里有一户人家,共生养了五个孩子,实在是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,正想寻一户人家把一个孩子过继给别家呢。

于是派家丁去洽谈这件事。家丁一看到那户人家那家徒四壁的穷苦模样,就知道事情有几分能够成功。事情果然如家丁所预料的那样,终于谈成功了。但是,孩子的父母亲,仍然为跟孩子的分离而显出愁眉苦脸的样子。不过,在跟孩子分离和让孩子能吃饱肚子保住性命之间,这穷人家的夫妇俩最终还是选择了让孩子能吃饱肚子,能活下去。

孩子的母亲含着眼泪,双手抖动着接受了张郡丞家的银子,而让一个排行老四的孩子——女性——跟张郡丞家的家丁走了。到家,在举行了“替身”仪式之后,张郡丞家的家丁就将那代替招弟的女孩送进了寺院,同时捐赠给了寺院一笔银子。

话休絮烦。张郡丞家在给招弟买了替身之后,过了二三十天,发现招弟的健康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。仍然显得较为孱弱,且很容易伤风发烧。但一家人仍然耐着性子,认为必须得给菩萨足够的时间和回旋的空间。

时间又流淌过去了一年,花开花谢了一个大圈儿又回到了原处似的,但招弟的健康状况依然如故,没有见好,也没有恶化。招弟母亲想:上一次的不灵验,是不是菩萨认为我们不够诚心诚意呢?或者是所花的银两还没有足数呢?她跟丈夫及老嬷嬷等人商量来商量去,最终决定再替招弟买一个替身,再捐给寺院一笔银子。

于是给招弟买了第二个替身送到了庙里,同时捐赠给寺院一大笔银子。比上一次增加了一千两。

在给招弟买了第二个替身之后大约又过了一年多,郡丞夫妇两个才渐渐发现孩子的体质慢慢的比过去强健得多了,茶饭也吃得多了,跳跳蹦蹦的活力十足,已经很不容易伤风感冒了。由此,他们都认为是第二次的买替身起了作用,是诚心达到了标准,所花的银两也够了数。他们不像后人之后人那样认为:孩子到了八九岁之后,体质自然会有所增强,抵抗疾病的能力当然也会有所提升。——但无论使招弟健康的原因是什么,一家人都是颇为欢喜的。

在小招弟长到十一二岁的时候,苏州郡府属下有一名县丞,请人前来张郡丞家说亲。或者说罢,有好事者为了跟县丞和郡丞家联络联络关系,而主动上门来说亲。

张郡丞有些不甚情愿。心想:我家女儿还小得很呢,要这么急急乎乎的干什么。但小招弟的母亲说:人家既然主动请求上门来,不以礼接待是说不过去的。我们不妨也选个日子到县丞家走一走,看看人家男孩儿长得怎么样。如果模样好,聪明,肯读书,估计将来有出息,就答应这门亲事。否则,好言委婉拒绝,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人家指腹为婚的也不少,我家招弟也已经十二岁了,先定下亲事也未为不可。

张郡丞接受了夫人的意见,热情招待了县丞家过来的客人。接着又算定了一个黄道吉日,携夫人到县丞家去做了一次客。没有把小招弟带去,完全由父母做主。不过,小招弟也是知道这件事的。十二岁的招弟感觉心里朦朦胧胧的一片。她知道这件事是关于她的,但她不能决定,她得由父母做主。当时的她并且以为:父母亲做主是不会有什么错误的。父母认为好的事情,于她,一定坏不到哪里去。于是她怀着听天由命、顺其自然的想法。

张郡丞夫妇到县丞家一瞧,县丞家的那公子生得眉清目秀,模样极为周正。不仅如此,更为重要的是,所写的文章很是顺畅而有文采,简直像出自举人、进士之手笔。这让张郡丞夫妇极为欣悦。至于县丞夫妇如何热情周到的招待郡丞夫妇,自然就不需要多加赘述了。

媒人又在县丞、郡丞两家走动了两趟。如此,小招弟和县丞公子的一门亲事,就算定下来了。县丞夫妇及媒人到郡丞家下了一笔极为厚重的彩礼。又是饮酒又是欢笑又是吃肉的,热热闹闹了一整天。加上那天的阳光及和煦的惠风,更是增添了吉祥的气氛。还有人一边喝酒一边回想,说,就是那天早晨,他刚出门,就望见一对喜鹊,在树枝头上高高欢叫了好几声,这正应合了喜庆的大好日子。

……用老套套儿的话讲就是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。就在小招弟和县丞之子定亲的下一年秋季的一天,刚刚吃完晚饭之后,张郡丞大人即感到胸口及整个腹部疼痛。他以为忍一忍就会过去的。哪想到越疼越深重,竟至于好像重点转移到了腹部及腹部之下了。郡丞夫人有点慌了,急忙请来了郡府旁最好的郎中。老郎中迈着急急的步子过来诊治,把了脉看了舌苔等等之后,用手摁了几摁郡丞的右下腹,把郡丞痛得皱着脸,喊没得命。富有经验的老郎中说:“盲肠炎。”——盲肠,后人之后人及一些外族人一般称之为“阑尾”。

富有经验的老郎中说:“我给大人您开最大剂量的药,如果服下去能回头,则更好;如果不能见效果,则就有些麻烦了。”——他仍然说得比较委婉,将“死亡”说成是“有些麻烦”。于是老郎中开了蒲公英、金银花、丹参、赤芍、独活、黄连、黄芩、板蓝根、地丁等等十几味药,并放宽到了最大的剂量。

郡丞大人强忍着剧痛喝了两次药。然而严重的呕心、呕吐,使他所喝的汤药常常会又呕吐出来。……渐渐加剧的疼痛终于使他失去了生命的活力,他几乎不能动弹,喝药也不能下咽了。从开始得病,到去世的时间,仅仅持续了两天半,不到三天。

张家生活的大厦倒塌了。郡丞夫人和小招弟哭得如泪人儿似的。县丞夫妇也派了人来参加了吊唁。郡丞夫人心中有点疑惑:县丞本人为何不来祭奠呢?他可是已经跟我家定了亲的亲家公啊。但由于当时痛苦、悲哀得太深重,其他的事情,也就居于次要甚至可以忽略的地步了。

其实,县丞在家的思虑也是十分沉重的:他原指望跟郡丞家结亲,有个向上的台阶的,或者说,有一棵多少可以倚靠的大树的。而现在,向上的台阶之上,居然是一座坟墓!或者说,台阶突然坍塌了下去,忽然变成了悬崖!而所倚靠的大树呢,忽然间被一阵大风刮倒了。不但不能倚靠,反而将来要帮着收拾枯枝败叶,能不气人么?县丞大人在家也着实气闷了好几天。

在张郡丞去世后的第五个月或第六个月,县丞大人派人以及当时的婚姻介绍人等到郡丞遗孀家来了。来的目的自然不是提亲,而是退亲。退亲的理由何在?当然没有说出“上升的台阶已经坠落,倚靠的树木已经倒掉、枯死”之类的话,而是县丞的公子“已经长大,一心想读点书,暂时不考虑婚姻之事,不想连累郡丞家小姐”。

小招弟及其母亲自然不是傻子,当然理解县丞家藏着的是真心,吐出来的是谎言。于是怀着极其痛苦和愤恨之心接受了现实的安排,将县丞家所下的聘礼如数退还给了县丞家,一个铜板也没有少。

福气没有来到而灾祸接连发生,张郡丞夫人由此气得生了一场疾病,经常胸口绞痛而夜不能寐。一天夜里,下来小解,忽然腿脚一软,脚下一绊,摔了一跤,竟然再也没能自己爬起身。老嬷嬷和小招弟等几个人,七手八脚的把她搀上了床,连忙拍胸部,掐人中,捏风池,用开水来灌。可是她半睁着眼睛,口鼻歪斜,怎么也说不出一句话,而温开水也咽不下了。在床上躺了一天半,咽下了最后一口气。

世界怎么会是这样的?这一回小招弟没有泪流满面,而是眼泪完全像熬干了似的,她干嚎了半日。老嬷嬷和家族人尽力劝解,都说这是命,怕她哭坏了身子。

办完了丧事守孝期满之后,老嬷嬷和小招弟的家族人开始分析何以连续遭遇如此不幸的原因,分析来分析去,最终的结论是:恐怕找替身修行是不够诚心和正确的。招弟本人应该亲自修行才对。

可是年轻的招弟反而生出了怀疑和叛逆的心理,她以为这一切灾难并不是由自己的过错造成的。甚至认为也许自己有某些小过错,而大的过错是不存在的。而家族中几乎所有的主要成员都劝说她,叫她出家修行去,获取未来的安好。

可是,招弟一想到自己被剃光了头发,脑袋像个小冬瓜似的,就感到冤屈和痛苦,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接受那种做法的。后来,一个小眼睛的老嬷嬷忽然心生出高超的智慧,认为是具有可以折中的办法的。她对招弟及家族人道:“这有什么为难的呀。哪里就一定要削发修行的,留发修行也照样灵验的。俗话说得好啊,‘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’,只要有诚心诚意,给庙里的银子足数,没有不可能打动菩萨的,菩萨怎么能不保佑我家招弟呢!”

眼睛像一道细缝儿似的老嬷嬷的这一番话,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,众人中的大多数都表示赞同这样的提议。最为重要的是,小招弟也接受了留发修行的做法。

于是派人到庙里联络了相关事宜,选了一个吉祥的日子,将小招弟送进了庙里,同时给庙里捐赠了一大笔银子。小招弟保留了原来长长而乌亮的头发,并且携带了两大箱子书籍。到庙里办完了相关手续之后,小招弟所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命小厮们打来了几桶水,用抹布将居室里的床铺和桌椅等等擦抹得干干净净,地面上也打扫得一尘不染似的。

住持给小招弟取了个法名曰“妙玉”。

到了庙里的妙玉,很少跟别人来往,出语也不多。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看着书,写写字,或凝望远方的天空,或远看起起伏伏的山峦和葱葱茏茏的草树。父母亲的脸常常在她的眼前浮现,她不明白菩萨何以那么急迫的带走她的父母。忽而,她又想起了县丞家来退亲,并要求她家退回彩礼的事,这让她感到了极大的羞耻和侮辱!这当然算不上是失去了爱情,爱情在当时妙玉的心里是远远没有形成的,这是一个势利的小县丞对她家的蔑视。真古了怪了,父亲的离世,竟连小小的县丞也兴妖作怪了,不把她家放眼里了。要是父亲还在,还不是把他小小的县丞视为小人一个?

妙玉在庙里生活了两年有余。一天,苏州的一些大街小巷里,忽然传来了一个消息,说京城宁国、荣国贾府忽然有人来收买尼姑和道姑了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