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冷的特种合金囚室里,空气干燥得像被抽干了所有水分,带着一股医院消毒水似的寡淡气味。四壁散发着恒定的低温,刺眼的白炽灯光直射下来,没有一丝阴影,也没有任何可以藏匿思绪的角落。新增的监控探头如同没有感情的复眼,无声地转动着,冰冷的镜头捕捉着他每一个细微的动作,甚至像是试图穿透他的眼底,窥探他脑海中奔涌的思维。
傅凌鹤坐在地上,手腕上的手铐冰冷沉重,链条偶尔会随着他调整姿势发出细碎的声响。电流攻击的余痛仍在体内流窜,像无数细密的毒针,所过之处都带来一种酥麻混杂着刺痛的诡异感觉。手指尖端的麻痹感尤为明显,他尝试活动了一下,指关节传来微弱的咔哒声,伴随着更强烈的针刺感。但这肉体上的折磨,在此刻全被他强行压制在了意识的边缘。
他闭上眼睛,世界瞬间只剩下脑海中那片由记忆重构而成的虚拟空间。黑掉的屏幕——那个象征着信息连接死亡的物理终端——其最后画面,被他以惊人的记忆力精确地复刻出来。每一个字符,每一个标识符,每一个数字,都像被烙印在了他的视网膜上。
“Geo-Anchor_Node_03”。“Delta-Stream_Relay_07”。数字序列40。7128,-74。0060,128。8。
这些是他在连接被强制切断前,从“智核”废弃模块深处挖掘出的关键信息。军方对他的异常操作表现出的那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恐惧,以及随之而来的粗暴物理压制和信息封锁,恰恰是他所触碰秘密极端重要性的最有力证明。他们撕下了伪装,放弃了所有程序上的借口,直接采取了最原始、最有效的手段。这种反应,让傅凌鹤内心没有绝望,反而涌起一种冷酷的确认。他知道,自己抓住了那条线头。
首先解析的是那串数字序列的前半部分:40。7128,-74。0060。这是地理坐标。调用脑海中储存的全球地理数据,精确匹配。纽约市。
结合“Geo-Anchor_Node_03”这个标识符,以及军方对“深海管道”的极端恐惧,傅凌鹤推断出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结论:苏晚博士所说的“深海管道”,并非仅仅是数据层面的概念,而是在现实物理世界中,在纽约市地底深处,埋设了一个真实的物理锚点——“Geo-Anchor_Node_03”。这是一个能绕过所有网络防御,直接从物理层面引动某些力量的“管道”,一个足以引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“深水炸弹”。军方恐惧的不是泄密本身,而是这个锚点一旦被激活,可能引动的不可控的“逆流”,以及由此牵动整个国际局势的未知后果。他们害怕的,是苏晚博士藏在现实地脉深处的,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掌控的力量。
然而,序列中最后的数字——128。8——才是真正的锁芯,也是最难以捉摸的谜题。
傅凌鹤排除了最简单的可能性:物理深度?纽约地底128。8米的深度并不能解释军方的极度恐惧,也与“深海管道”深邃莫测的意境不符。单一的能量阈值?同样过于简单,不符合苏晚博士将核心逻辑隐藏在复杂结构下的惯常风格。她的设计总是层层嵌套,将最关键的要素伪装在看似无用的参数或废弃的代码之下,甚至与物理世界的自然规律精密耦合。
他回忆起苏晚博士那些关于“地脉能量谐振”、“多维时空理论在能量传输中的应用”的探讨,以及她对宇宙共振频率近乎痴迷的研究。这些理论在他被军方允许查阅的苏晚技术资料片段中,曾如幽灵般闪现,如今在他脑海中重构、碰撞,为128。8的可能性打开了全新的维度。
128。8,它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静态数值。
第一种可能:它是一个动态参数。例如,它可能是与“Geo-Anchor_Node_03”所在区域——纽约地底深处的特定地脉能量节点——其波动周期精密耦合的一个**动态相位值**。激活锚点需要在这个地脉波动的特定相位上进行。或者,它可能代表一个极其短暂、精确到毫秒甚至更短的**关键时间窗口**,只有在这个特定的瞬间,锚点才能被外部信号唤醒或响应。这符合苏晚将关键隐藏在时空变幻中的思路。
第二种可能:它是一种“状态码”或一个被军方遗忘在“智核”历史尘埃中的底层通讯**协议版本号**。苏晚博士精于利用被废弃或忽视的技术栈,她可能在“智核”的某个角落,甚至在“Delta-Stream_Relay_07”接口关联的废弃协议栈中,埋设了一个需要用特定“版本号”或“状态码”来唤醒或切换纽约锚点至特定接收模式的机制。军方可能只看到了接口,却从未理解这个隐藏的握手协议,将其视为无用数据。
这两种猜想,特别是动态参数的可能性,让傅凌鹤感到一种战栗。这意味着激活“Geo-Anchor_Node_03”并非简单地输入坐标,而是一个多参数、多阶段的复杂序列,需要精确的空间定位、严苛的时间同步或地脉能量状态的匹配,甚至可能需要调用“智核”中那些被遗忘的、与苏晚早期设计相关的特定代码。这是一个需要对苏晚技术体系有深刻理解才能完成的操作。
他意识到,“深海管道”是苏晚博士宏大布局埋设在现实物理世界中的核心锚点,是她试图引动“逆流”的真正手段。引动“逆流”,是她为云筝、为他们共同的未来博取一线生机的最终计划。这股力量,她刻意设计成军方和第三方势力都无法完全掌控的未知力量。
他预想一旦纽约锚点被唤醒,“逆流”可能以何种形态喷涌而出。它会是纯粹的数据洪流,足以冲垮现有的网络防火墙?还是一种更接近物理层面的能量冲击,能够引发特定区域的连锁反应?甚至,是某种能够影响现实规则的、超越当前科技理解范畴的现象?无论哪种,都蕴含着巨大的地缘政治风险和未知的技术后果。
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博弈,更是对苏晚博士宏大布局的进一步解读。他似乎触碰到了她最终计划的核心。而这股“逆流”,是否也与“雪崩程序”存在着更深层次的联系?苏晚博士是否将“深海管道”作为了“雪崩程序”的前置条件,或者一个更隐蔽的触发机制?沈清月明信片中的“逆流”一词,此刻在他脑中回响,似乎与他的解析形成了某种遥远的呼应。
特种合金囚室的静默被他逐渐粗重的呼吸声打破。电流的余痛在这高度集中的精神力面前似乎也退避三舍。他知道,自己正站在一个悬崖的边缘,脚下是万丈深渊,眼前是迷雾重重。这把通往未知命运的钥匙,其最后一道锁似乎正在被他缓缓撬动。但成功开启之后,所释放的可能不仅仅是自由的希望,更可能是席卷全球的巨大风暴。
128。8,这串数字不再仅仅是冰冷的符号。它开始在他的脑海中变得鲜活,充满了各种可能性,每一种可能性都指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。他必须在这些复杂的可能性中,找到唯一正确的那条路径。
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意义,只有思维的潮汐在永不停歇地奔涌。在这座孤独的信息孤岛上,傅凌鹤正用他全部的智慧与意志,锻造着那把或许能打破一切枷锁,但也可能开启更巨大灾难的钥匙。脑中的虚拟平台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高速运转着,模拟着纽约区域地脉能量的波动模型,推演着不同协议握手的可能性,计算着特定时间窗口的精确节点,甚至试图在记忆深处挖掘出苏晚可能遗留下来的、与此相关的特定代码签名。
为了云筝,为了揭开苏晚最终的谜底,他必须成功。那股“逆流”,必须由他来引动。